1. 主页 > 分享

如何评价电影《GT赛车:极速狂飙》?

在今年7月份的电影荒的时候,就在即将上映的清单里看到这部《GT赛车极速狂飙》的预告。那个时候就把这部电影加入了我的观影清单里。我跟Gran Turismo的关联从第一代的GT就开始了,那个时候的周末,会跟着小伙伴们一起,去到离学校几公里外的游戏厅里去玩上一两个小时,那个时候大家流行的是实况足球,而在实况对抗的间隙,我很喜欢去玩一会GT赛车,也会拉着我的小伙伴们一起参与进来,去拉着他们一起入赛车游戏的坑。那个时候我认为GT赛车是一款游戏的,而我完全没有注意到,GT赛车其实有个副标题Real Driving Simulator。若干年后,我发觉,其实是GT赛车把我真正带入虚拟赛车和真实赛车的世界,GT赛车给予我对于赛车的理解,从很多一点一滴的细节里面,都深深的刻在了我的基因里面。从第一次接触GT赛车那天开始,从看着马赛克的画面,逐渐到光追的真实画面,再到真实的坐在加仓里,去嗅着轮胎摩擦带起的烟雾,时间在流逝,汽车在变,我和汽车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联系……



当我从高中进入大学的时候,GT赛车也在不断地进化,我从拿着手柄去玩GT赛车,第一次变成了用方向盘去玩它,这是一个本质的变化。意味着我逐渐开始向拟真领域去靠近,当时还是一个小角度的方向盘,总共只有180度,但是比起手柄的操作,已经有了质的变化,用电影的话来说,这是从操作杆向旋转方向盘的一个过渡。到后来,换成了G27,900度的方向盘,也带上了离合踏板,这就真正的进入了虚拟驾驶的领域,一直以来我都用着这套设备,断断停停的去体验驾驶的技术,直到我拿下了真实的驾照,直到我拥有了第一台车,直到我第一次走下赛车场,第一次完成我在现实世界中的漂移。




我纽伯格林的记忆,是从GT4开始的。由于PS2机能的提升,GT4加入了纽伯格林赛道,我才第一次知道世界上有这么长的赛道,也才知道原来这个地面上画着各种涂鸦的场地是纽伯格林。我当时其实并没有特别了解这个赛道,没有去深挖他的很多历史和一些特殊的意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这个地方越来越了解,也越来越向往这个地方,慢慢的这个地方也就成为了我心中的好比图腾一样的地方。是我心中的汽车文化的圣地,是一块神圣的净土。


跟大部分的GT玩家不一样,我并没有经常去刷纽伯格林,因为开一圈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我的技术也不够精湛,我很难去打磨好每一个弯道的细节,也很难记住每一个弯的刹车点。这个赛道对于我来说,更多是一种情节。2016年的时候,我去了一次德国,去之前我就计划希望能够成行纽伯格林,去完成我的朝圣之旅。我在波鸿的时候,我心念念的想脱离团队一天的时间,去租个雨燕或者BRZ去完成纽伯格林的体验,很遗憾的是,由于当时过于满的行程,导致我没有能够完成这次的朝圣之旅。但是纽伯格林的念想,一直在心中越埋越深。每一次看到国内的车企将自己的车拉到德国进行着测试和营销,我总是奢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做到。这几年随着自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自媒体来到这里去赚取着属于他们的流量。越是看到这些视频,越是刺激着我想去纽伯格林圆梦的想法。有的事情错过的时候,距离下次就是遥遥无期……

在GT的虚拟世界里,纽伯格林的从清晨到晚上的光线变化是极其迷人的。清晨,在弥漫的薄雾当中,森林里还带着露珠,赛道上散落着一些落叶,汽车驶过的时候掀起的气流将落叶推向路边。雨中的纽伯格林,可以看到红色刹车灯晕开的光晕,雨刮迅速的将前挡风玻璃上的雨水扫掉,还能看到前车带起来的水雾,似有似无的可以看到前车的踪影,弯道前看到刹车灯形成的一片红雾,刺激又带着一丝恐慌。傍晚的景色,有着晚霞的余韵,还有已经亮起的车灯形成的光影交相呼应,形成一道光线的盛宴。

纽伯格林为什么对于汽车行业如此重要,在于各个汽车厂家都在纽伯格林测试他们的新车,去标榜他们的新车如何如何的牛逼,在纽伯格林刷了多快的成绩。后来在GT4开这个赛道越来越多,才逐渐明白为什么汽车厂家选择在这里测试:众多的弯道,高低起伏的路面,大角度的高低速环形弯道,以及高速的后半段,都对车辆底盘和动力性的有极高的要求。还有另外一个层面,就是这个赛道是在森林里的,也经常发生事故,所以被称为绿色地狱,新车能够在驾驶员的精湛技艺下征服这个赛道,不仅说明车辆性能的优异,也说明了车企和车手,甚至车辆的性格具备一种征服的特质,去攀登更快的高峰,说明这台车具有征服这片恐惧的绿色的勇气。


我对这个恐怖的绿色地狱有敬畏同时还有深深的恐惧。这种感觉是被是被尼基劳达的在这里的一次事故所震惊。在另一部电影《Rush》里对这次事故有着很细节的描写,一场雨后湿滑的纽伯格林赛道上,1976年8月1日,在比赛进行到第二圈时,在赛道最北端,接近Bergwerk“矿坑”弯前的高速左转处,赛车突然打横撞向路边的护栏和土坡,然后弹回赛道中间起火,随后赶到的布雷特·朗杰二次撞击,劳达被困在其中无法脱身,后续赶到的车手阿图罗·梅萨里奥、哈拉德·埃特尔、盖伊·爱德华兹和朗格一道施救,最终梅萨里奥将其从车中拖出,大火已经灼伤其面部,劳达逃离赛车后也因为吸入了过多高温有害气体而陷入昏迷。由于伤势过重,劳达也随即退出了比赛。后面每次看到劳达,都能看到这次事故的痕迹。很佩服很多年后,劳达还能够开着AMG在高龄的时候去重新游历这个赛道。


坐落在茨城县的筑波赛道是一条长度仅2公里出头的小型赛道,也是GT赛车入门任务里常见的赛道。因为短,弯道不多,所以很快就能够攻略完。很适合新手,所以是我最经常刷的一条赛道,每当我获得了新的车,我就会在筑波去试试,看看这个车是否好开,开得快不快。

Time Attack计时赛是一种单车动态起跑,挑战最快圈速的比赛。由于赛道上同一时间内只有一台赛车,避免了车辆互相碰撞,因此安全性较高;同时每辆车行驶的圈数很少,对于燃油轮胎的消耗也较少,参赛成本低。这也使得Time Attack成为了最亲民的赛车运动之一。Time Attack计时赛发源于60年代中期的日本,时至今日,计时赛在日本民间改装车领域仍然有着极高的参与度,而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还属筑波计时赛。筑波计时赛中,每位车手每次只可行驶三圈,包括第一圈热身和最后一圈冷却车辆,采用动态起跑、全力冲线的中间圈成绩会被记录,通过圈速快慢决得最终排名。

筑波这种Time Attach的文化,是对改装文化和汽车文化的一种最好的反哺。让汽车的产业和消费者对于汽车的认识逐渐加深。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对于时间不断追逐的需求,让车企不断改良车辆的性能,也让消费者不断的尝试对自己的车辆进行改装优化。也避免了街头飙车和非法飙车带来的危险,也避免了追逐赛和耐力赛对车辆的极度损耗,让大量的业余爱好者可以投身和体会到汽车文化。

去翻看视频网站,去找寻90年代和2000年左右的JDM的视频,很多都是在筑波比赛的视频,可以说筑波赛道里面Dunlop轮胎形状的拱门是JDM里面不可磨灭的记忆。看着一辆辆JDM从拱门里穿过,仿佛时光就回到了那个JDM的黄金年代。也许就像易车金港赛道一样吧,这样一个尺寸不大,对马力要求不高,车辆之间的时间差距不会因为马力的差距而显得那么夸张,有机会通过技术弥补一定马力差异的赛道,就成为了普通人入门赛车这项运动的合适的入门赛道。也许在日本,筑波赛道就承担了这么一个任务,直到今天网络上越来越多的筑波的视频,不变的还是那些黄金年代的JDM的躯壳,但是核心部分越来越重度的改装,让赛道的圈速越来越快。

就像B站的汽车节目一样,在不同地区的up主都有自己钟爱的赛车场,去完成汽车的评测。在日本筑波就是这样一个网红的赛车场,著名的网红节目BestMotoring就经常在筑波举办各种各样的横向对比,就像我很喜欢看极速拍档在麻涌赛车场录的各种各样的节目一样,我也很喜欢看土屋圭市在筑波和其他车手一起比拼的名场面。筑波赛道,因为比较短小,缠斗的画面比较多,所以举行这种小型比赛的时候,就有很多有趣的场面。


红牛环是一条特别有意思的赛道,是红牛车队的主场,也是维斯塔潘的福地。虽然我不是很喜欢维斯塔潘,但是我非常喜欢Red Bull Ring这条赛道,我最喜欢的就是开着梅赛德斯的F1在这条赛道上飞奔,因为感觉速度感比较强烈,有不少高速的弯道,短程的赛道和极少数的弯角可以让新手很快熟悉赛道,而下坡的高速弯道则完全考验控车技术。我感觉非常的过瘾。在GT Sport上还能够够分屏,在同一台机子上进行对战,这种竞技的感觉非常的过瘾。

在这部官方的GT赛车电影之前,其实还有一部电影是跟GT赛车有密切关系的,就是这部有土屋圭市监制的Alivehoon。是一部以漂移为主体的,也是一位虚拟车手从GT赛车走向漂移赛车场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桥段我特别的喜欢,主角第一次漂移,开着女主角的S15,在一个码头旁的简易赛道里,从最初是的生疏,到逐渐掌握节奏,再到之后的可以开始漂移,逐渐的能够跟别人追走。这个迅速的从虚拟走向现实的感觉,就如同爽文一样,让人感觉的每个毛孔都很舒畅。

Alivehoon的主角也是一样,在虚拟层面就展露头角,在虚拟的比赛里面获得了参加世界大赛的资格,最后在现实的本地漂移赛事和虚拟的世界大赛之间去挣扎和摇摆。从怀疑自己,逐渐到接受自己,突破自己的一个过程,最后他还是选择告别了现实的世界,回到了虚拟的世界去,去完成他的虚拟世界的大赛。

直到后来我自己拥有了自己的真车,觉得开真车和虚拟赛车还是有蛮大的区别,马路上有各种各样的限制,让人开得小心翼翼,安全为上。有一次去武汉,住的地方旁边有一个卡丁车场,好像叫第五停机坪什么的,名字已经有点模糊,那是我第一次开竞技的卡丁车。那也是我第一次从虚拟的世界里走向现实的赛车。我只记得当时沉重的方向盘,引擎的轰鸣声,还有呼啸而过的风声,还有不断在赛道上spin的自己。还有之后吃饭时候抖动的筷子。这就是我和赛车运动的第一次接触。当时我住的城市还没有卡丁车场,所以我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我都会去找当地的卡丁车场去体会一下竞速的感觉。

后来,我的城市也有了卡丁车场,反而我对于赛车已经没有那么的热情了,这个本地的车场,我也没有去过太多。因为我知道距离头部车手的速度,依然有很大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大到我很难弥补。

我当时其实就有一种很模糊的想法,在一些成本比较高的培训领域,例如赛车培训和飞行培训,模拟器都承担了非常重要的责任,通过模拟器能够快速掌握驾驶的技能,从而减小真实驾驶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当时我就在参加一次线上的活动之后萌生了一种模糊的观点。那是一次线上的GT4的赛道Time Attack,大家都是使用统一的规格,统一的赛道,比的是谁能够开出更快的圈速。当时还没有视频直播,大家是在bbs上传自己的圈速成绩。当时的手机拍照也没有完全普及开,从手机里将照片上传到bbs还是有一点复杂的。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参与到这个线上的活动里来。我也试着看看,我到底能开到什么样的程度,我记得那是一条街道的赛道。街道赛的特点是很多的直角弯,而且赛道特别的狭窄,要找到节奏是比较困难的。也就是这一次,我再次发现,我还是跟头部的玩家有很大的差距,不管我怎么努力时间差还有3秒多,对于time attack来说,同样的规格的车,差1秒已经差距巨大了,更不要说差3秒,这已经不是在同一个纪元上了。也许是因为我训练的次数不够,也许是因为我没有入门和掌握里面的窍门,但是不管是哪一个,我逐渐的理解,我在虚拟层面都无法完成的事情,在面对现实的时候,我也大概率无法完成。一件事情,入门是很快的事情,做到80分也不难,但是要做到90分的状态,这就需要大量的努力。那个时候,我开始明白,无论是虚拟层面的GT赛车,还是现实当中的赛车,对于我来说,更多的只是个娱乐,我可以超越我自己,但是我总会有我逾越不过去的对手,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我跟多的是跟自己比,比过去的自己快一点。

我听说隔壁城市里有一个小赛道,我想体验一次自己的车上赛道的感觉,一年春节去玩的时候,我将自己的车开上了这条1km的小赛道。去体验一下真车下赛道的感觉。因为我的车子相较于普通的版本,在性能上做了强化,所以能够勉强抗住赛道里驾驶所带来的冲击和负荷。一节赛道驾驶的时间是30分钟,为了充分体验这难得的体验,30分钟我没有下来,就这么激烈的开了30分钟,下赛道之后,老板还蛮担心我的车辆刹车和散热出问题,好在是冬天,天气冷,没有出问题,我的驾驶也应该没有激烈到让车辆的状态出问题。唯一感觉到最明显的,是这幅年老的米其林,由于老化,已经没办法很好的抓住地面,在赛道上推头是个常态,成为了整个系统的短板。

为了更好的体验赛道驾驶的感觉,在之后的半年时间里,我对车辆的轮胎,衬套进行了简单的改装,换成了抓地力更强的半热熔轮胎。然后给车辆增加了10Hz的GPS计时器,还有obd的蓝牙设备去读取车辆的信息。再次回到赛道前,我设定了提升3s成绩的目标,并且在这半年时间里进行了大量科莎的虚拟训练,来提升对于Time Attack的水平。中间的这段时间,我无数次想回到赛道,去挑战我设下的目标,但是由于下雨等问题,一拖再拖,终于在半年之后,才得以再次回到赛道,经过两节的调整和冲击,终于勉强达成了提升3秒的目标。虽然目标已经达成,但是比较同级的车辆成绩,我觉得我应该需要再提升3s左右才能进入到90分的状态。于是我又设定了新的目标,接下来我还会对车辆进行小幅的调整,等待天气变冷,准备再次冲击提升3s的目标。

这个很短暂的经历,在很多玩车的人开来根本就不值得一提,但是对我自己来说很重要。重要的地方在于我和车辆一起整体的提高。我针对车辆的短板做了很有效的提高,并且花了不大的代价,我自己的技术也在这半年的时间里得到了打磨和提高。跟过去的自己相比确实有比较明显的提升。毕竟我没有很多的时间和资金的投入,能够跟自己相比,完成对过去自己和车辆的超越,这件事情本身就来得很有意义。

毕竟我不是在进行一项职业的运动,连业余的门槛都还有距离。但是参与并且投入其中,比只是在空想要来的实在得多。在赛道上,我不断挑战自我,追求比昨天更快的自己。每一次 Time Attack,都是一次与过去的较量,一个展现自己成长的机会。生活就像一场持续的竞赛,而我选择用每一次的进步来赋予它更多的意义。这个过程记录了我不断超越自己的过程,也是对内在欲望和与自己斗争的真实写照。

很多很多年前,我就有个漂移的梦想。我希望我能够将车辆做到可控的漂移。然而就算是在虚拟层面,无论是用手柄还是方向盘,我都没有能够做到定圆的漂移。这样的状况持续了很多年。事后回想起来,其实原因只有一个,当时我去做这件事情的决心不足,遇到了困难就打了退堂鼓,对于训练只是浅藏辄止。这是导致我那么多年没有真正掌握漂移的重要原因。

直到今年我下定下决心,花上几个月的时间,把漂移这个技术在虚拟层面做好,至少在虚拟层面做到可控的漂移。于是从2月份开始,我重新将蒙上了灰的G27从箱子里找出来,安装上。把科莎重新按照网上的教材调试好,开始了一遍又一遍的练习。遇到困难和无法掌握的时候,就去网上去寻找各种教学视频去找解决方案和灵感。漂移这个技术,其实就是在临界当中去控制车辆的一种技巧,反打的时机决定了是否能将车头拉住,油门大小决定了车辆摆动的幅度,将这个要素结合起来,就是将车辆控住的关键。难点就在于时机,怎么将手和脚配合起来。没有窍门,就是在不断地重复当中去找临界,去找时机。我知道只要不断的体会和总结,就一定能够参悟其中的奥妙。当我下定决心去做个事情,事情往往就没有那么复杂,我花了几天的时间,就第一次完成了定圆。后来能够无数个定圆,然后开始8字的漂移,然后开始在一些赛道做一些带路线的漂移。慢慢的技术在逐渐的精湛起来。这个就是我在虚拟世界里完成漂移的故事。

经过了几个月的练习,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无论是手上的反打动作,还是脚上的油门控制,都已经开始变成肌肉记忆,不需要反应,这些动作就会根据环境,下意识的就能做出来。于是我开始想着,想在现实里去完成这些我在虚拟世界里已经无比熟练的动作。有的时候,开着车辆出车库,或者掉头的时候,我也用着虚拟世界里的漂移的技巧,让车辆的尾部摆动起来,但是毕竟受限于场地,我还是希望能够将虚拟世界的技术完整展现出来。

跟赛道的老板还有教练聊过,他们说有的车手是没有办法在虚拟世界里完成漂移的,那种感觉不太一样。但是我觉得的,虚拟世界我能做到的事情,现实世界里我一定可以做到,我需要的只是适应车辆和车辆的临界,匹配上肌肉记忆我就可以做到。

有一天我终于有机会来到漂移的赛道,做一次漂移的体验,用着练习车,在一块漂移专用的空地上,去实践我做到过的定圆和八字。刚上手,没有几圈,我就开始甩着车辆,开始起漂,只是车辆的临界找得没有那么精准,所以圆并不那么圆,但是经过几个回合的适应,圆开始转了起来,也有了圆心,有了目标……

当初喜欢车,也就一门心思扎了进去,没有保留。却有点忘了当初喜欢汽车什么。直到做了件一直想做却没有去做的事情,才发觉,原来喜欢一样事物只需要由心和本能去驱动。踩着油门,太快了会失去方向;方向打急了会把车推出去;有时候为了朝目标去,方向得反着打。记得最初的那点火苗和动力,这个圈才能持续的转起来。

前面讲了这么多,其实还是希望多从电影的外围去多了解一下GT赛车,以及多了解一下GT赛车所服务的这些赛车文化。只有了解了这些部分的内容,这部电影才有意义。我记得观影的时候,我后面有一位小哥,估计是赛车的忠实拥趸,他非常认真的收拾了自己才来观看这部电影,他还穿着带着大量Red Bull相关元素的T Shirt,整个人也收拾得干干净净的。这应该也是这部电影的受众的缩影吧,全部都是GT的粉丝或者赛车爱好者们。所以当看到电影里面大量的赛车元素和汽车文化的元素的时候,才会有深深的共鸣。

整部电影的故事可以说是平铺直叙的,没有太多的曲折,没有太多的意外,平平淡淡的白开水的感觉。但是电影又是在细节上去下功夫的,通过细节去让观众区产生共鸣。很多地方预埋了很多小的信息,诸如在头盔上贴上爸爸球队的logo,教练的磁带walkman到新的数字walkman的转变预示着时代的变迁和改变等等。很平淡,镜头也是四平八稳,很多的战斗场面也并不燃。从氛围来说,没有像《rush》那样极致的渲染。但是也能够经得起回味和品尝。至少作为GT的全系列粉丝,能够在里面看到模拟器,看到GT的菜单,看到经典的音效,这些就已经足够唤起我的的共鸣了。

从任何一个层面来说,这种从虚拟世界进入别人的领域,换了谁都会带着排斥的情绪。就像真金白银砸了那么多钱的氪金玩家,突然遇到一个云玩家,能够跟你平起平坐,肯定不会舒坦,肯定会各种排挤,这是很正常的反应。就连技师们也一样,在你征服他们之前,他们会用各种言语来嘲讽。父亲对自己儿子不选择自己热爱的事业后的失望情绪,妈妈不管发生什么都拥护自己孩子的宽容,意外发生时候一家人紧张的情绪,富二代不管什么时候都飞扬跋扈的嚣张的表情。没有太多的铺垫,没有太多的戏份,平铺直叙,看到的都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感情表达。

这个教练,和主角一样,是这部戏里面格格不入的存在。在餐桌上不合时宜的指导富二代,用着过时的陈旧的Walkman,不会因为商业上的要求而妥协自己的言行和选择,对队员的激励直白而又让人难以接受。就是这样直来直去的个性,反而让教练成为整部戏里面形象最丰满的一个人。在最后的勒芒24比赛的时候,当主角因为对手的车祸而再次犹豫的时候,教练选择用数字的walkman去播放凯丽金的音乐,去重新唤醒主角的战斗意识,这一段是整部片最生动的一个场面。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一个人,中国男篮曾经的一个外籍主教练,邓华德。在很多人看来,邓华德就是个水货教练,只是会动动嘴皮子的教练。但是邓华德却是带队成绩最好的外籍主教练。类似的还有唯一带领中国足球打入世界杯的米卢。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直击人心。通过最好的激励方式,让一个团队成为一个整体,为一个目标去冲刺去奋斗,去为了结果倾其所有。杰克索尔特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作为团队的总工程师,也就是团队的领袖,首要考虑的是如何为Nissan的董事会成员们去实现公司的目标。要管团队的吃喝拉撒,出了事故要处理负面影响,竞争对手起诉的时候要想办法应对,当股东怀疑的时候要险象环生找出路,当手下迷茫的时候要激励他们走出迷雾森林,最关键的时候,他总是能挺身而出,将耳机带在太阳穴的位置,显得特别不羁而又有魅力。一位领导者,出众的领导者。

看到网上有评论说感情戏的部分不太重要,固然主角的形象并不丰满,没有看到主角从虚拟车手转向现实车手的转变过程,没有看到他的心路历程还有技术上的蜕变。但是主角在和他女友这部分戏反倒显得相对的细腻。弟弟让他偷偷开车出去参加聚会的时候,主角是拒绝的,但是当哥哥说Andrew也在的时候,主角立马就开始换衣服,也没有因为第二天要参加GT Academic的选拔而犹豫。完全体现出了主角对女主的爱慕之深。在码头边上的聚会,感受到了浓浓的青春的味道,两个人欲言又止。直到主角成名之后的第一个电话,才捅破了那层纸窗户。接下来的东京的游历简单而又释放。出事故之后,视频简单的一句是否需要我过来,已经体现两个人成熟的关系。最能体现主角对女主的倾慕的戏份是在训练的间隙不断去刷Instagram的片段,默默的关注,却不发任何的信息,直到他自己成功的从GT Academic脱颖而出,觉得他自己具备了足够的分量的时候,才拨通了那一通电话。这也是主角描写当中相对细腻的部分。相比赛车的部分,这些部分的描写反而更加传神。




电影看完了,跟GT的故事也告一段落了。晚上打开GT7,去领取了电影上映而奖励的车辆,然后默默的关上PS5,随着时间越来越少,已经很少有时间和动力去坐在方向盘后,在筑波的赛道上去一圈一圈精进自己的成绩。更多的时候,能够在真实的车辆里,去摸摸档把,去车河里游上一圈,听听引擎拉到7200rpm的声音,去感受一些咆哮而带来的感官刺激。这就是这个汽车黄金年代带给我的记忆,属于我的记忆,通过GT赛车这部电影,唤起了我很多过去的记忆,让我想起了过去的好多好多属于GT赛车还有属于汽车的瞬间。这么多年就这么过去了,当时喜欢汽车,就这么投入了进去,没有保留,回头看看,再看看自己的爱车,觉得无悔,有GT赛车带我走过这一路真好。

这部电影到后面越来越好看,影片逐步渐入佳境。发动机轰鸣,齿轮特写,赛车狂飙都非常震撼刺激,让人肾上腺飙升。音乐背景很拉风。发动机咆哮声直面而来。赛车演绎是顶级的。这部电影要去高品质影厅看,在4D影厅看极度刺激。


剧情有起有落,另外有个好教练是多么重要。多场比赛层层递进,每场都有高潮亮点。


最后的勒芒比赛开场非常好看,隆重高级有排面。最后冲刺太紧张刺激。本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


家庭感情描写也比较深入,女性角色很漂亮。


Nissan,PUMA,nismo,Sony,奥迪,商业广告很多。

本片是高品质赛车影片。



一个几乎没驾驶过真车的游戏宅男,仅需六个月就拿到国际赛车执照,用一年时间就登上职业赛车的冠军领奖台。这个充满童话色彩的热血逆袭故事,是电影《GT赛车:极速狂飙》的情节,也是生活里上演的真实传奇。

他的名字叫詹恩·马登伯勒(Jann Mardenborough),是日产和索尼合作运营的“GT学院”发掘出的最成功的模拟赛车手之一。电影赋予他梦幻般的收尾——在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上捧杯,台上他与队友们开着香槟激动跳跃,台下他的女友、家人和教练与他举杯共庆。

电影里的詹恩和原型

勒芒24小时耐力赛是全球最著名的三大汽车赛事,同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F1)、世界汽车拉力锦标赛(WRC)齐名。它以艰苦和危险著称,像黑洞般牢牢吸引着赛车手,跳进去,获得永恒,抑或死亡。

詹恩成功地把自己的名字镌刻在了勒芒和职业赛道上,然后开始下坠。

电影里没能拍出的现实,或许才是平民少年逐梦“富人游戏”的乐与悲。

01 赛车是有钱孩子的游戏

很多年后,当编剧杰森·霍尔和扎克·贝林飞往英国伦敦,与詹恩·马登伯勒见面时,詹恩仍能回想起他5岁那年的经历。

在与父亲史蒂夫外出游玩的过程中,他第一次见到了路边停靠着的法拉利跑车。流畅而美丽的车型搭配热情如火的颜色,这款跑车瞬间击中了小男孩的心脏,他兴奋地在车边留下合影,悄然埋下一颗梦想的种子:我要成为赛车手。

这张照片后来出现在电影《GT赛车:极速狂飙》里,作为原型人物,詹恩不仅为该片剧本提供创作素材,还为饰演他的阿奇·马德基做车技特型演员。而他参与这部电影有两个条件:扮演他的演员要长得像他,电影要用他的真名。

事实上,詹恩对赛车的迷恋甚至可以追溯到婴孩时期,他曾收到过火柴盒(Matchbox)玩具小汽车,对那个小礼物爱不释手。8岁时,他一度以为自己很快有机会成为一名赛车手:他爸爸带他去了当地的一家卡丁车俱乐部,没多久,俱乐部老板便发现詹恩很有天分,告诉了史蒂夫。

但事实证明,没钱寸步难行。这家俱乐部倒闭后,最近的卡丁车训练场远在布里斯托尔,离他家几乎有70公里远。更致命的原因是,玩卡丁车太贵了。詹恩出生于1991年,当时玩卡丁车训练意味着每年要烧掉30万到50万元人民币,对工薪家庭的孩子而言,这无疑是令其父母难以承受的巨款。

于是,他在11 岁时告别了卡丁车,也沮丧地接受了这样一个事实:赛车手的未来遥不可及。“在成长过程中,你会意识到‘我不会成为一名赛车手’,你知道成为一名赛车手的实际成本是多少——我没参加过卡丁车比赛,我不认识任何赛车运动的人。这变成了一个无法实现的梦想。”

他退回卧室,将自己对赛车运动的痴迷转移到了次佳选择——玩电子游戏《GT赛车》(Gran Turismo)里的虚拟赛车。

山内一典本在电影里客串寿司师傅

《GT赛车》是山内一典领衔研发的赛车游戏,始创于1997年。作为狂热的赛车迷,相比起大多数游戏追求的趣味性,山内一典把真实赛道建模、真实车辆性能校准和物理引擎拟真放在了游戏研发的首位,声称其与真实世界的变量误差在3毫米左右。

电影《GT赛车:极速狂飙》反复强调“《GT赛车》系列不是游戏而是模拟器”,为了制作这款游戏,山内一典强迫症般要求所有员工必须亲自到赛车场体验驾车的感受,且要详细收集每种车辆的数据资料。

他打磨出的视觉效果令人惊叹。在驾驶舱模式下,屏幕底部有个虚拟仪表盘,引擎盖和赛道延伸到前面,呈现出幽闭恐怖的内部空间。踩下踏板,玩家就即时“融入”了游戏——在试图冲破一群竞争对手过程中,伴随高速行驶的赛车不自觉地向角落倾斜身体,紧张得气喘吁吁。

它对赛车比赛的精确模拟吸引到不少职业赛车手。7届F1世界冠军得主刘易斯·汉密尔顿曾承认,在F1新秀赛季里,他会通过和兄弟们一起玩《GT赛车》来熟悉赛道。

当然,詹恩也不例外——尽管年少的他并未意识到玩这款游戏会改变他的后半生。

02 不务正业的“废宅”

詹恩从8岁起开始接触《GT赛车》。

他性格内敛、文静,因为害羞甚至不敢去应门,躲在卧室里玩游戏是他的避难所,也让他变得越来越宅。“我会在下午3点半到家,但父母不允许我在下午6点前玩游戏机——他们要我必须先做两个小时的作业。我当然不听!”詹恩回忆。

对于这个痴迷于赛车的半大小子来说,《GT赛车》是堪称完美的释放:关上卧室门,登录进游戏页面,他就可以全情投入、沉浸其中,苦练驾驶技能。

但正如他的母亲认为儿子打游戏不务正业,扬言要给孩子断网一样,他也永远无法理解他的父亲和弟弟在餐桌上谈论的事情。

詹恩的父亲史蒂夫曾效力于英格兰足球联赛的多支球队,后来又效力于威尔士超级联赛。从足坛退役后,史蒂夫一直想让两个孩子子承父业,可就像电影里描绘的那样,只有詹恩的弟弟科比对此感兴趣。

“我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到了足球,但我没有足球运动员的大脑,我对此毫无兴趣。我非常任性,我知道我喜欢什么,也知道我不喜欢什么——我不喜欢足球。”

詹恩的选择是赛车游戏,并为此考取了当地一所大学的汽车运动工程专业。当他发现这个专业和爱好相去甚远后,他不顾家人反对退了学,一边做零售工作,一边继续沉迷赛车游戏,甚至仅有的积蓄也砸在了游戏上头——他用父母奖励他高中毕业的350欧元买了套可以用于PS3的游戏方向盘和踏板,打工赚来的50欧元则拿来购买木制板材,做了个自制支架方便操作方向盘和踏板。

如果照这个轨迹走下去,詹恩很有可能会发展为“游戏废宅”——在虚拟的赛道里风驰电掣,现实中却挣扎在温饱线上。直到2011年,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GT学院出现在他的世界里。

GT学院始于一场资本共谋的营销事件。

在日产与索尼的《GT赛车》游戏平台建立合作关系后,日产希望借此提升它在赛车领域的地位,于是,日产主管达伦·考克斯策划了一个大胆的计划:把游戏玩家变成真正的赛车手。

“精灵王子”演日产主管

GT学院起初是为博媒体噱头而打造的,第一季真人秀里,镜头记录下进入训练营的游戏玩家们经历的各式挑战。这些测试有赛车手的专业训练,提升体能和专注度的,教游戏玩家们如何操纵真实的油门的,但同样不乏倾向于电视真人秀式的娱乐节目——车手们在赛道上使出蛮力要拉动他们的赛车前行,或开着卡丁车看同一赛道上驾驶着赛车的赛车手们从身边呼啸而过。

刚开始攻读商学硕士学位的西班牙小伙卢卡斯·奥多涅斯在首届GT学院的线上和线下挑战中拔得头筹,23 岁的他经过密集训练后,参加了2009 年迪拜24小时耐力赛,表现出乎意料的稳健。GT学院原本是个短命的一次性商业行为,但卢卡斯出色的发挥给它续了命,日产决定继续办下去,看看这种非正统的方式能否发掘出更多人才。

也是多亏了卢卡斯,詹恩才有了逆天改命的机会。2011年日产决定玩把大的,推出新目标:迪拜24小时耐力赛要全部由模拟赛车手组成。除了卢卡斯和第二届入选学院的乔丹·特雷森外,日产还需要另选出一位新车手,詹恩抓住了机会。

詹恩赢得GT学院线上选拔赛的那个下午,他父亲史蒂夫和弟弟正在客厅看足球比赛。他突然从卧室冲出来,大叫着“爸,我赢了”。史蒂夫问他赢了什么,他答:“我在游戏里击败了9万人,我要当职业车手了。”

詹恩说,他爸转过头对他说了声“好的”,然后继续扭头看电视。史蒂夫后来则对媒体表示,当时他听闻儿子的好消息后,心情堪比他当年攻破利物浦球门时一样激动。

回忆有偏差,但詹恩终于向家人证明了自己。

03 从童话故事到现实世界

“是《GT赛车》这款游戏让我跳过了一切的障碍。”

当时19岁的詹恩胆大,敢于冒险,不怕失败,一心只想要开得更快,变得更强。可是,从小培养一个职业赛车手需要花费大把钞票,在驾驶真实的赛车方面他完全是张白纸。

詹尼把这视为他的优势。“对于驾驶赛车或是将赛车推向极限,我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想法。我所有的经历只有游戏,这让我更容易消化掉所有的实战教学,因为我不需要改掉任何的坏习惯或忘掉任何的糟糕建议。”

只要投入并坚持一万小时,大部分人就会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只不过别人是上万小时的卡丁车训练,对詹恩而言是玩了上万小时的模拟赛车游戏。

当年GT学院掀起一股发掘虚拟赛车手的潮流,这其中詹恩触碰到了模拟车手的天花板。2012年迪拜24小时耐力赛,他驾驶着日产GT-R跑车一举拿下组别第三名,震惊了整个赛车界。

之后他又在英国布兰兹哈奇赛道比赛中与队友合作,险胜夺冠——距离他拿下GT学院线下培训冠军仅隔了一年。

一个20岁的游戏宅男,开赛车才一年就有如此亮眼的成绩,这让其他走常规途径成长的赛车手感受到了扎扎实实的威胁。这些赛车手向赛事组委投诉,令詹恩被追加处罚,原因居然是抱怨他开车太快了,罔顾同场的赛车手安全。

一系列颇为荒唐的指控在2015年德国纽博格林耐力系列赛事故后达到顶峰。

遥遥领先的詹恩在飞驰过被称为“机场”的路段时,他驾驶的日产赛车在陡坡上升赛道起飞,翻车,冲出赛道,越过护栏,撞进观众区域,造成一名观众死亡,数人受伤。虽然事后调查的结论是赛车本身设计和路面问题,以及当时风向等综合因素影响,和詹恩驾驶没有关系,但这起悲剧是他职业生涯中的至暗时刻。

他沉默数月,通过密集的训练和比赛来跨越情绪低谷,直到勒芒耐力赛时才首度公开谈论此事。“你坐在赛车里,感觉非常愧疚,这是我不想让其他任何人经历的事情。它一直伴随着你,提醒你有人失去了生命,让我永生不忘。我想尽力让自己带着这份重量继续开车。”

电影里的詹恩事业爱情双丰收,电影外,极度享受比赛的詹恩为了全情投入职业生涯,牺牲掉私人生活时间,不谈恋爱。但平民出身的赛车手,比起家里烧钱养出来的富家公子哥们,缺少传统赛车圈的资源辅助,赛车之路走得更为艰难。

当詹恩加入日产时,日产赛车已过了最稳定的阶段,开始滑向失控的下坡路,研发出的新赛车性能糟糕到甚至不能支持车手跑完全程,而这仅靠个别赛车手的热情和努力无法力挽狂澜。日产最后抛弃了詹恩,近年来他居然要靠众筹来参加比赛,但他始终没放弃。

“我还记得我第一次在30英寸的电视屏幕上玩《GT赛车1》时的情景,那是你能想象到的最糟糕的游戏画面,但我从中获得了很多乐趣。快进15年后,我居然真成为了赛车手。”

詹恩的母亲把他从游戏玩家到赛车手的经历称为“童话故事”。其实这更近乎一则现代寓言——在这个时代,电子游戏并不全是坏事,只要你敢于追梦,付诸行动。

参考资料:

1、<How ‘Gran Turismo’ Racer Jann Mardenborough Became a Stunt Driver in His Own Life Story>,Variety,By Todd Gilchrist;

2、<Mardenborough on Super GT: “I will be back for sure”>,Motorsport,By Jamie Klein

3、<What’s fact and what’s fiction in ‘Gran Turismo,’ about a real-life gamer turned racer>,Los Angeles Times,BY EMILY ZEMLER;

4、<Jann Mardenborough, the true story: Gran Turismo gamer turned racing driver>,Motorsport,By James Elson;

5、<What The Hell Is Going On At The Nürburgring?>,jalopnik.com,By Robb Holland。


首发:《Vista看天下》杂志,此为作者版本


高玩转行追逐赛车梦想——《GT赛车:极速狂飙》





今天聊聊电影《GT赛车:极速狂飙》。

片名 Gran Turismo (2023),别名GT赛车 / 头号赛车手 / 跑车浪漫旅(港) / GT:跨界玩家(台)。



《GT赛车》是1997年推出的赛车系列游戏,至今仍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几个月前《超级马力欧兄弟大电影》已经略微检验过了任天堂粉丝的忠诚度了,票房口碑都很喜人。

现在轮到PlayStation来考验玩家的忠诚度了。



尽管汽车类型电影长期被《速度与激情》系列占据主导地位,但这个系列本身也在后期续集加入了多样化的发展方向。而像《极盗车神》和《亡命驾驶》这样的个人主义电影也同样获得观众认可。

改编赛车游戏也不是个新鲜事,如《极品飞车》《头文字D》。2008年的《极速赛车手》更成为一代经典。

《极速车王》《极限风流》等传记式电影也早早占据了这个赛道。

进出弯道、换挡、刹车和停车的紧张感压迫感几乎已经成为此类电影标配。

《GT赛车:极速狂飙》想要在这片红海里搏杀出一番作为,就必须有自己的过人之处。



本片基于詹恩·马登伯勒(Jann Mardenborough)的真实故事,他成功从最优秀的《GT赛车》赛车游戏玩家走向真实赛道,通过尼桑的GT学院(GT Academy)走向职业赛车手的道路。

詹恩·马登伯勒真人在影片中担任自己扮演者的替身。



影片中的内容和现实故事基本一致,“精灵王子”奥兰多·布鲁姆饰演市场营销大师丹尼·摩尔,基于真实人物达伦·科克斯。

科克斯是前日产欧洲高管,于2008年创立了GT学院,目的是筛选《GT赛车》游戏玩家,充实职业赛车手储备人才库。

影片中也是如此,丹尼·摩尔发现了视频游戏玩家的潜力,通过选拔顶级玩家来提高车队和游戏的话题度,为车队提供人才储备。



丹尼·摩尔招募经验丰富的老将领队兼前车手杰克·索尔特作为教练。

大卫·哈伯饰演的角色杰克·索尔特则并非真实人物,而是由不同真实人物合成而成的。

哈伯作为一个坚定的推动者表现出色,台词直接简单;而布鲁姆则在扮演一个唯利是图的公司中打拼,展现出其个人魅力。

奥兰多·布鲁姆和大卫·哈伯的加盟下,年轻演员阿奇·马德基就显得有些单薄了。如果不是他在全程开车,猛一看还以为主角是精灵王子和库珀警长……



主人公詹恩·马登伯勒正好得到了这个机会,他从小酷爱赛车游戏,渴望进行真实的赛车运动,但家境一般,不可能支撑他进行这项烧钱运动。詹恩的父亲是一名前足球运动员,一直想子承父业,从小对詹恩进行体能训练,为詹恩练就强壮身体打好了基础。

只不过詹恩志不在此,在得到接触真实赛车的机会后,便义无反顾地投身其中。

影片里的后续情况基本照搬了真实情况,甚至詹恩初出茅庐、遭遇车祸的故事也一个不拉。



一名青少年突然闯进高速竞争的成年人世界。

年轻的詹恩无权无势,突然之间就要和各大豪门为敌,詹恩和一个超级富豪车队之间的竞争成了影片中为数不多的紧张点。

此外一次悲剧事故也给詹恩提供了东山再起的机会,让他可以不用以失败者的身份完结故事。

不过这是一个可预测的故事,詹恩最终还是成功克服了自我怀疑和老牌赛车手的威胁。

影片中的配角也都有着各自原型。

1.达伦·巴内特饰演的马蒂·戴维斯基于真实人物布莱恩·海特科特。

布莱恩·海特科特是2010年GT 学院美国冠军。



2.佩佩·巴罗索饰演的角色安东尼奥·克鲁兹基于真实人物卢卡斯·奥尔多涅斯。

卢卡斯·奥尔多涅斯是一位西班牙的赛车游戏玩家,也是GT 学院的首位冠军,在2009年迪拜24小时耐力赛上表现出色,后来成为日产车队职业赛车手。



《GT赛车》是一部不寻常但又熟悉的传记式电影,受到视频游戏的启发,具有属于自己的优点和重复出现的弱点。

与其说《GT赛车》是一款游戏,倒不如说更像是一个模拟器。玩家可以通过近乎无限的零件库来定制自己的车辆,模拟和专业赛车媲美的型号。

导演创新的一个选择就是将游戏虚拟世界的模拟整合到现实世界之中,通过电脑特效,将一个个零件包裹在赛车手身上,营造出一种透明的逼真感。



影片中有大量套路化的剧本,还有各种PS广告。

詹恩的家人、队友、对手全都是背景板一样的角色,描写突出一个肤浅,主要作用就是填充影片各个赛车片段中的边角料时间。作为配角,他们甚至没有属于自己的故事,连最后去向也没交待。

尽管GT 学院部分的叙事有待提高,本片在其他对手戏上还是做的不错。



本片在世界各地的真实赛车场上拍摄,包括斯洛伐克环形赛道、迪拜赛道、纽博格林、奥地利红牛环形赛道和匈牙利环形赛道。

其中大部分镜头都是在匈牙利洪加里环形赛道拍摄的,拍摄时采用了各种小技巧,以便模仿出其他赛道。

比如车辆反向行驶、增加背景布景、采用数字背景、电脑特效等。



《GT赛车:极速狂飙》并没有能够达到《极速车王》的精湛水平,但的确为赛车类型电影带来了一种新的视角。

可以说这部电影一个大型企业广告,但更多地还是关乎追求梦想。观众不妨一看。



追逐触不可及的梦想,

勇闯现实赛车职业路。

在好莱坞罢工的年份,我感觉比众多院线大片要好看

本文由某某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huashicg.com/index.php?m=home&c=View&a=index&aid=350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平台注册入口